「視障者安老人生」工作坊 (紀錄)
2022年8月18日,我們進行了一場以視障朋友為主體的OST(開放空間會議),主題是:我理想的老年生活,我的力量VS我的挑戰。
雙連視障關懷基金會 耐心細緻的籌備+超級的志工伙伴+出席的視障者⋯一起寫下一個美好的故事。
盲朋友自主發起話題
雙連視障關懷基金會籌畫,邀請盲朋友齊聚一堂、開放式討論意見與看法的「Open Space 視障者安老人生」工作坊已於111年8月辦理完畢。
本會服務宗旨是支持陪伴盲朋友擁有與一般人相同的生活品質、公平獲得資訊的權利、享有快樂及有尊嚴的自立生活。
以多數的盲朋友生命歷程來看,目前台灣社會在求學、就業的階段尚有相對應服務可以接應。若是先天視障的孩子,在進入盲人學校、習得基本所需的能力,也順利畢業後,多數都會進入職場工作,以成為按摩師傅為大宗。
此外,目前的社會福利資源包含復康巴士、送餐、就醫、訪視、生活補助等服務,再加上仍在就業階段,盲朋友具有發展社會關係、與人群接觸的必要動機,勞動所得也幫助他們得以獲取食衣住行各方面的需要。
然而,本會長期服務的經驗中看見,「45歲」成為一個分水嶺,當人邁入中高齡,轉眼間就來到「65歲」的工作屆退年齡。當盲朋友們陸續從職場上退休,食衣住行的開支轉為仰賴過往人生中的工作積攢,少了與外界接觸的必要動機,很多盲朋友會不知不覺間遠離社會網絡,這讓他們得要學習照顧自己。
越高齡,生活自理的挑戰就越大;老邁的身體與生活安全的問題,就會隨時間從隱憂變成大難。
以現有的社福機制來說,視障長輩面臨到「斷崖式」的服務困境。好的照顧,應將身體、心理和生活是為由三股合成的一條繩子、彼此密不可分。
視障長輩可能面臨著多重挑戰,例如視障加上情感需求、視障加上聽障、視障獨居、獨居卻仍須照顧同樣身懷障礙的孩子……等不同情境。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問題加總在一起,就會很容易地讓這些需要幫助的盲朋友們成了被忽視的邊緣人,因為太困難、太複雜了,並非現有已發展的照顧體系能夠顧及的到。
既然公有資源的挹注尚顯不足,本會期待,「提供個別化服務,成為接住他們的那雙手。」要能有效提供好的服務,就需要從了解需求做起,這也就成為辦理本次工作坊的初衷,想認識對盲朋友而言,什麼是「我理想的老年生活」。
雙連視障關懷基金會相信,瞭解盲朋友已有的生命力量,也傾聽他們在生活中遇到的挑戰,除了有助於大眾看見視障者的生活與生命面貌,也會發現「還可以做些什麼!」讓「共好」不只是口號,而是一種行動。
此外,工作坊的進行,對參與的盲朋友而言,表達需求、聆聽他人同樣也是一種練習,試著吐露內心的期待與觀點,回應他人的意見、彼此交流討論與述說,同樣也是一種「賦能」的行動,讓他們知道有一種可能性是「不只是坐等外界環境的改變與援助,有時候也可以從自己做起,帶出改變或行動。」
工作坊當天共有2位引導師、13位盲朋友、20位工作人員參與,討論時秉持著四大原則:
(1)出席的人都是最適當的人
(2)不管何時開始都是最適當的時間
(3)不管發生什麼都是當時發生的事
(4)結束的時候就是結束了
以此來立定討論模式與節奏,希望大家能把握時間發表看法,卻又不因為席間可能有不同的意見產生,進而讓盲朋友之間有所齟齬。
彙整眾人於工作坊發表的意見,以及會後個別訪談的內容,發現大家關切的面向為:
- 老後安養:主要聚焦在居住空間與型態、弱勢者的生活補助、健康促進、醫療自決,四個方向。
- 生活體驗:希望能有更自由的活動方式、更寬廣且多元的生活空間,以及就算眼未能見,但仍能在生活中感到樂趣。
- 明盲互動:包含與家人、家族間的關係維持與營造,大眾對盲人的觀感與認知,特別是如何不因視力的失去,在社會中成為被矮化的族群。
以上述三點再進一步說明:
- 老後安養:
料因「食衣住行」為日日生活所必需,此為盲朋友於工作坊中最為關注的議題。
透過討論,眾人具焦出「希望能有盲朋友社會住宅」的集體看法,覺得應該要有這樣的社會福利與資源,為視障族群量身打造可以安享晚年的社區,除了有足夠的無障礙設施外,社區內也需有購物、飲食、洗衣間等設施,讓人能在社區中就滿足各樣基本需要,免於奔波之苦,也減少因外出移動致傷的可能性。
另外,從中也延伸出一個特別的看法,多數人都提到「住在一起可以有個照應、彼此照顧。」讓人看到相同處境者之間有更強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又或者是大家都有著同樣的不便,更能感同身受,進而願意攜手共度難關。
也因這種族群凝聚力較強,讓盲朋友們能去留心到同道中人間,生活處境更不利的對象,以此提醒「盲朋友中的弱勢者」更須有完整的福利與保障,方能存活。
最後,似也因著視障已為日常生活帶來足夠的挑戰、困擾,當盲朋友步入老年,也會特別注重醫療決策方面的議題,希望能決定自己的人生大事,不再受到他人/特定情境的挾制。
- 生活體驗:
2022年8月18日,我們進行了一場以視障朋友為主體的OST(開放空間會議),主題是:
我理想的老年生活,我的力量VS我的挑戰。
雙連視障關懷基金會 耐心細緻的籌備+超級的志工伙伴+出席的視障者⋯一起寫下一個美好的故事。
盲朋友自主發起話題 雙連視障關懷基金會籌畫,邀請盲朋友齊聚一堂、開放式討論意見與看法的「Open Space 視障者安老人生」工作坊已於111年8月辦理完畢。 本會服務宗旨是支持陪伴盲朋友擁有與一般人相同的生活品質、公平獲得資訊的權利、享有快樂及有尊嚴的自立生活。
以多數的盲朋友生命歷程來看,目前台灣社會在求學、就業的階段尚有相對應服務可以接應。若是先天視障的孩子,在進入盲人學校、習得基本所需的能力,也順利畢業後,多數都會進入職場工作,以成為按摩師傅為大宗。 此外,目前的社會福利資源包含復康巴士、送餐、就醫、訪視、生活補助等服務,再加上仍在就業階段,盲朋友具有發展社會關係、與人群接觸的必要動機,勞動所得也幫助他們得以獲取食衣住行各方面的需要。 然而,本會長期服務的經驗中看見,「45歲」成為一個分水嶺,當人邁入中高齡,轉眼間就來到「65歲」的工作屆退年齡。當盲朋友們陸續從職場上退休,食衣住行的開支轉為仰賴過往人生中的工作積攢,少了與外界接觸的必要動機,很多盲朋友會不知不覺間遠離社會網絡,這讓他們得要學習照顧自己。 越高齡,生活自理的挑戰就越大;老邁的身體與生活安全的問題,就會隨時間從隱憂變成大難。 以現有的社福機制來說,視障長輩面臨到「斷崖式」的服務困境。好的照顧,應將身體、心理和生活是為由三股合成的一條繩子、彼此密不可分。 視障長輩可能面臨著多重挑戰,例如視障加上情感需求、視障加上聽障、視障獨居、獨居卻仍須照顧同樣身懷障礙的孩子……等不同情境。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問題加總在一起,就會很容易地讓這些需要幫助的盲朋友們成了被忽視的邊緣人,因為太困難、太複雜了,並非現有已發展的照顧體系能夠顧及的到。
彙整眾人於工作坊發表的意見,以及會後個別訪談的內容,發現大家關切的面向為:
- 老後安養:主要聚焦在居住空間與型態、弱勢者的生活補助、健康促進、醫療自決,四個方向。
- 生活體驗:希望能有更自由的活動方式、更寬廣且多元的生活空間,以及就算眼未能見,但仍能在生活中感到樂趣。
- 明盲互動:包含與家人、家族間的關係維持與營造,大眾對盲人的觀感與認知,特別是如何不因視力的失去,在社會中成為被矮化的族群。
- 老後安養: 料因「食衣住行」為日日生活所必需,此為盲朋友於工作坊中最為關注的議題。 透過討論,眾人具焦出「希望能有盲朋友社會住宅」的集體看法,覺得應該要有這樣的社會福利與資源,為視障族群量身打造可以安享晚年的社區,除了有足夠的無障礙設施外,社區內也需有購物、飲食、洗衣間等設施,讓人能在社區中就滿足各樣基本需要,免於奔波之苦,也減少因外出移動致傷的可能性。 另外,從中也延伸出一個特別的看法,多數人都提到「住在一起可以有個照應、彼此照顧。」讓人看到相同處境者之間有更強的凝聚力與向心力,又或者是大家都有著同樣的不便,更能感同身受,進而願意攜手共度難關。 也因這種族群凝聚力較強,讓盲朋友們能去留心到同道中人間,生活處境更不利的對象,以此提醒「盲朋友中的弱勢者」更須有完整的福利與保障,方能存活。 最後,似也因著視障已為日常生活帶來足夠的挑戰、困擾,當盲朋友步入老年,也會特別注重醫療決策方面的議題,希望能決定自己的人生大事,不再受到他人/特定情境的挾制。
- 生活體驗:
多數盲朋友會提到,失明後的日常活動變得相當單調,通常都是固定地點的往返。例如從住家到雙連視障基金會、從住家到工作地點、從住家到醫院等等。
然而,當「失明」一事是後天發生,對於中途失明的盲朋友來說,迥異於過去行動自如、想去哪就的生活型態來說,活動地域的限制將帶來很大的剝奪感,也因此讓他們在生活適應上發生極大的困擾,希望藉由公眾資源的挹注來改變僵局,讓人生過得仍有樂趣。
餘外,對先天失明的盲朋友來說,或許在接觸世界、四處行動上面臨的困擾較中途失明者為低,但對這些人而言「生活規劃」與「生活樂趣」依舊是人生中重要的一環。
- 明盲互動:
因着受訪者的特性,顯示出在「失明」這個範疇中,還可以再細分成絕對盲、光覺、色覺、手動視覺、行動視覺、隧道盲、半盲,多個類別。
為此,若視力狀態並非完全喪失視覺,還能以某種方式來感知外在世界,抑或是中途失明,但從外觀乍看之下與常人無異,將有較高的機率被指責為「裝瞎」,導致在需要時無法獲得即時的協助;也常會因為大眾有著「眼見為憑」的慣習,總以為「看起來正常」將可以按照給常人的標準予以要求,在能力與期待的落差下,帶給盲朋友諸多額外的受苦體驗。
- 明盲互動:
因着受訪者的特性,顯示出在「失明」這個範疇中,還可以再細分成絕對盲、光覺、色覺、手動視覺、行動視覺、隧道盲、半盲,多個類別。
為此,若視力狀態並非完全喪失視覺,還能以某種方式來感知外在世界,抑或是中途失明,但從外觀乍看之下與常人無異,將有較高的機率被指責為「裝瞎」,導致在需要時無法獲得即時的協助;也常會因為大眾有著「眼見為憑」的慣習,總以為「看起來正常」將可以按照給常人的標準予以要求,在能力與期待的落差下,帶給盲朋友諸多額外的受苦體驗。
另一個盲朋友會面臨的深刻困擾,則是在不瞭解實況、產生誤解之餘,用過度弱化的態度對待盲者,覺得他們一定需要更多幫忙、更多照顧,卻不知道對盲朋友而言,盲人與常人的差異,很可能僅限於「是否仰賴視覺來感知世界」。
對盲朋友來說,他們希望被對待的方式,是明眼人能理解明盲之間有所差異,在必要時稍加協助即可,多數盲朋友都具備自理日常生活的能力,過度剝奪盲朋友打理生活的過程,除了會讓人心生被冒犯、未被尊重,大幅干涉的行為代表明眼人弱化、矮化的認知,當明盲之間的處境已是不平等時,更加強化這樣的處境是不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