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9日 星期日

★記「有精神」的聚會


小組討論接下來的行動方向

是不是有一種可能,團體也有團體的精神。當我們形容人有精神,大抵意味著活力、健康與熱情,正面能量的展現。那麼一群人是否可能展現出「精神」?

11月17日以前,我的腦海裡不曾閃過這個問題,然而,現在答案如此肯定。


11月17日與18日二天,來自全台灣各地原住民社團領導者與幹部齊聚一堂。討論「原住民非營利組織的機會與挑戰」。往常以會議形式召開的聚會,這次顯得不太一樣,當人們走進會場,她看到同心圓的座椅,她看不到象徵主從與空間權力的階序性座位。是的,這是一場開放空間Open Space會議,在瓦歷斯主委的邀請下召開,來到會議的朋友,顯然,尚未預期即將到來的航行。

來自台東、高雄、嘉義,山巔水濱的朋友們,有前一晚搭夜車而來,也有當天凌晨從山上趕來。所以,一大早的會場是疲憊的,一大早的會場騷動的,一大早的會場是不安的,一大早的會場也是興奮的。這些情緒,隨著主委邀請大家進入開放空間的討論,隨著Gail與淑芳的帶動,而安頓在溫暖同心圓中。

與會的朋友很快的把自己心裡所想,所困惑的部份,書寫成30餘條待討論的議題,同時召集伙伴的參與。諾大的同心圓,很自然的再分成大大小小十來個小同心圓,因為容納了近二OO人,而顯得過於燥動的大會堂,也因人們陸續進到不同的圓心參與討論,而達到了某種靜謐,那一刻,我是真實的感受到「開放空間方法Open Space Technology」的魔力,那一刻,我是真實的理解所謂團體的精神。燥動的擴散與靜謐的收歛,就這麼反覆的展現在人們面前。那一刻,我相信,人們為著自己如此形成某種矩陣式神秘的秩序,恐怕也感到難得吧。

以精神名之,除了容光煥發當然也有精神渙散的時候。當天,在第三次小團體討論時,可以看得出來,歷經了一整天的全神投入,以及前一夜的路途奔波,許多朋友必需找周公作伴,當然,引導者的敏銳,或許在此,Gail與淑芳決定讓開放的空間,不因預設的討論時段,而形成對人們精神的壓迫,讓雙腳法則發揮作用。

第二天行動方案的討論之際,人們因為議題的訂定,顯得熱切,多數的朋友,以熱情與責任,開展行動方案的討論,但是,我們同時發現,某些朋友企求他者或有權者解決問題。這是一種值得探討的情況,當開放空間方法預期「熱情與責任」為參與討論的基礎時,若是身在此中的人們,將「責任」要求他者承擔時,我們又如何引導開放空間的熱情呢?這也反應了另一個問題,長期以來的菁英領導,無形中是否弱化了每個人的自我信任與能力呢?
小組討論接下來的行動方向

基於熱情與責任的對話,每每讓人驚豔,討論如何吸引年輕人返鄉的小組,看到蝴蝶般遊走的山美社區發展協會溫英峰理事長,順勢攔住他,好好的討教一番。以原住民數位機會為題的小組,以自己的部落格,近千名會員為例,看到了原住民的數位機會,當然,他們也看到了操作的難題,網管維護成為實際待解的問題。還有中和的都會原住民女性,注意到了青少年的認同問題,頻頻對話之際,也認識了許多同在都會與奮鬥的朋友。

開放與對話、熱情與責任,想來都是基於對自己、對他者、對團體的信任,信任人們總會從過往的經驗中,焠煉菁華,信任人們總會在意識到問題的同時,積極的尋求解決之道。立基於尊重個體的開放空間會議,自然而然的召喚出團體的精神。

團體有精神,這是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好事。

(作者:蔡培慧 本次開放空間會議引導師之一)

運用OST於學習的地圖

因各地的活動頗多,本地圖暫搜集至2016下半年。

活動照片

www.flickr.com

Facebook

Blog Arch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