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7日 星期四

〔會後回顧〕面向未來,學校應該如何回應高中生的自主學習?

開場由師大陳佩英教授引言破題
九月甫開學兩週的星期六,山竹颱風擦邊過的台北落雨一陣一陣的。早上九點不到,來自全國各地高中的孩子們陸續走進建國中學夢紅樓,大家都還不認識吧,多數是猶豫的眼神伴著竊竊私語,尤其一進會場映入眼簾的是圍成大大的雙圈同心圓的70多張椅子,該坐哪兒呢?不過這樣的氣氛很快的就熱絡起來了,因為大家都在自己的身上貼上一張自己書寫的名牌貼,看著彼此的暱稱,孩子們也就自在地交談起來了。

這是高中優質化總計畫主持人陳佩英教授帶領的優高團隊發起的開放空間論壇(以下簡稱OST),對象是全國73所高中前導學校的學生,每校可以至多推薦兩名學生參加。主題是:面向未來,學校該如何回應高中生的自主學習?副標則是:我是高中生,我對自主學習的期待與想望。在開始分享這次的活動紀實之前,我們必須先瞭解,這些參與者並未具備對於108學年度即將實施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新課綱(以下簡稱新課綱)總綱有所理解,更遑論對於總綱中的自主學習這個名詞有事前的認識或是預作查證探詢的準備。因此活動一開始係由主辦的陳佩英教授為這場OST的主題進行引言,並從上位目標的描繪為今天的論壇開啟序幕。接續由我分享三年前的九月,在台北市立中正高中,首辦第一場以探測學生自主學習能量為目的所舉辦的OST美好經驗,之後更引發一系列的校內學生自發性地籌組OST團隊,每學期發起高中生關注的主題,廣邀各校學生,參與學生自辦OST的延伸作為,這些經驗讓我們更相信,原生於新課綱基因中的自主學習,其實踐之道應該始於學生學習的探索與需求,今天學生OST所播的種,是為了明天的自主學習將陸陸續續抽發的形形色色姿態各異的新芽。
本次活動的大主題
教育部在2014年11月公告新課綱總綱(以下簡稱總綱)明載基本理念為: 「.....本於全人教育的精神,以「自發」、「互動」及「共好」為理念,強調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學校教育應善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熱情,引導學生妥善開展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自然的各種互動能力,協助學生應用及實踐所學、體驗生命意義,願意致力社會、自然與文化的永續發展,共同謀求彼此的互惠與共好。.....」 (教育部,2014)。面對科技知識快速進化與生態系統不斷演化的環境,如何打造一個永續發展的教育改革場域,以培育未來等待的人才為目標的教與學,可從總綱中各章節段落重複出現13次的「自主學習」嗅出端倪。這一波的課程改革宣示以「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為願景,期許學生透過學習成為具有社會適應力與應變力的終身學習者,如何促成學習者學會並實踐「自主學習」,將會是新課綱推動的槓桿點。然而,如何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卻是過去一直以來多數學校不願正視的課題,尤其在中學階段,升學考試成績單與招生榜單上具體的表現良窳才是課程與教學的重心,多數學校與教師以把學生學習的課表排好排滿為優先考量,即使有空白課程的規劃,也多是以準備考試的自習處理。全國所有的高級中等學校該如何回應新課綱的精神與理念,落實實踐高中生的自主學習?套一句經典台詞:此時真是一個同時具有最大機會與最大風險的時刻。

在這一場開放空間論壇結束後的第二天,也就是2018年9月16日,正逢教育部課審大會完成通過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以下簡稱新課綱)之普通高中各領域課程綱要審查任務,全國所有的中等學校,面對原訂於108學年度實施的新課綱,就正式行入準備期的深水區。對於過去學校與教師從未與其正面對決的學生自主學習這個議題,也正式成為全國四百多所高中實踐新課綱課程發展各個面向中最大的挑戰。
全國高中學生自主學習開放空間論壇影像紀實
這場以來自全國公私立高中前導學校學生為主體的開放間論壇,從一開始的議題發起就達高潮而絕無冷場,所有的學生都是第一次參與OST形式的會議,當引導師發出議題邀請並把會議時間交給在場的所有參與者時,有好幾位同學同時起身撰寫議題並作全場的議題說明與邀請,接下來就是如連鎖反應般的青年關注自主學習的主題大串連,學生們自發性地參與各個自己有興趣的議題並提出貢獻,也透過聆聽與對話有了更多元面向的理解。作為活並動引導者協作員的我,透過觀察與參與交織的歷程體驗,時不時需要轉換自己所戴的帽子,有時是一位高中校長對於學生聲音的聆聽,而所思所得不段進行自我盤整;有時我抽身成為無形的協作引導者,需要從現場動態與氛圍流動中思索下一個步驟設計規劃該是朝向發散或是聚斂;更多的時候我就只是我,關注孩子們的未來並欣賞著此刻認真地侃侃而談的他們。

謝謝建國中學蔡哲銘主任將所有議題分析彙整成表格如下表一,在一整天三個討論時段中所有被提出的議題都彌足珍貴,值得一再反芻當時的參與者是怎麼樣的心情、如何的表情、用哪些話語說的。

學生自主學習開放空間論壇討論議題一覽表
從學生自提的議題做分析,有參與學生會組織的高中生關注學權議題,如紅色字體所示;升學考試與學校如常運作的合理性與改革空間也是學生的重點議題,如表中黑色字體所示;其他紫色與綠色字體的9個議題則是從自主學習的定義、範圍、彈性、空間、評價、反饋等面向,出發點雖然是學生的視角,但延展開來的覆蓋區域遍及與自主學習相關的利益關係人,以及自主學習成為學校課程的一部分之後,實施的困境與可能的解方。
每一個議題的討論內容由參與者撰寫紀錄,並在完成討論之後張貼在活動場內的新聞牆。完成所有議題的討論後,每一位參與者可以票選出他們心目中最重要的討論議題,這個投票的動作讓所有同學再一次細細閱讀記錄內容,我們也從得票數最多的議題結果聚斂出今天的討論有哪些是多數人關注的焦點議題。以下摘錄學生部分的發言內容,限於文章篇幅,分享雖然有限,但學生的話語直指自主學習實施的核心與關鍵,值得學校教師與政策決定者正視,並從學校未來的自主學習規劃引導策略正面回應。

學生其實不是不了解自律的重要與他律的必要。例如:「自主學習應建構在學生是否理解自主學習」、「自主學習其實是兩難,給太少會讓學生不知道意義在哪,太多又怕淪為放縱,所以在自主學習是一定要共同討論」、「限制是有必要,因為有的學生有動機和能夠自動自發,但有不少的學生缺乏目標動力,所以用限制來協助」、「學生分成兩類,有動力、能自我負責以及不能的,對於後者應該有引導有規範和限制,才能把自主學習養成」。但若是學校規劃出固定模式的自主學習,學生還有機會體驗自主學習的意義嗎?強控制的形式自主真的是學校最適切的選擇嗎?不同的學生隨著學習階段的演進需要不同類型的自主學習,學校需要為學生提供差異化的規劃與支持系統嗎?

多數學校規劃引導學生以撰寫自主學習計畫書的模式,落實學生自主學習,並期待有機會進行學習的成果發表。學生如何看待呢?學生說:「寫計畫是為了幫助學生清楚目標、過程、自我評估、找老師協助等等,反而是對學生有好的」、「責任是在學習之後評估結果而來的自我感知」、「責任是從一開始寫計畫、到實施過程到結果都需要,所以責任是一種能力」、「寫自主學習計畫是否不是限制而是一種輔助,輔助學生清楚自己的學習目標和進度以及產出,中間也可以調整」。有很多學校在試辦計畫書撰寫以及自主學習實施的過程中,一直為參與試辦計畫的學生的動機不足而苦惱,但真正的問題點有可能不是計畫書的撰寫本身,而是為什麼提供學生有自主學習的空白課程,這個規劃設計背後真正的意義,我們該如何讓所有參與的學生肯認,自主學習如何透過師生共同認可的機制,可以相互自我實現。
再談自主學習是什麼?該如何做?我們有共同的願景嗎?學生說:「自主學習是一種能力,從小就應該培養,所以所謂自主學習是由自身為出發點自律性的學習,並非只是在”自主學習的課程”中實施,此課程應是培養我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將自主學習內在化,才是開自主學習課程最終希望達成的目標,但這需要時間落實。」、「自主學習是一種習性,家庭影響更大,最好越小培養越好,我們高中生開始培養,等我們長大變家長了,那麼30年後高中就不需要有自主學習課程了。」這是在討論為什麼學校需要開出一門課叫做自主學習來讓學生學習自主學習的討論中,學生遠見30年後的台灣。
各組行動方案的成果分享影像
終於來到開放空間論壇的擬定行動方案階段。引導師邀請所有參與者再次圍圈回到同心圓的座位,我們一起凝視圓內地面上的九個得票數最高的議題與紀錄,是否有人在此時此刻想要發起一個跟今天討論有關的行動議題,並邀請在場有興趣的參與者加入這個行動方案的討論與規劃。這一個段落的設計有些冒險,但我和引導師共同決定要拉高對於參與同學們的期望值,果不其然,孩子們做到了,有七個行動方案提出邀請,也真的各自邀請到足夠的人數參與策劃。在30分鐘的有限時間內,七組提出的行動方案像是這場活動為他們對於自主學習的理解與想望釘下心錨一般,這不是結束,這一定是開始,自主學習成為新課綱推動與實踐槓桿點的開始。

親愛的老師與校長們,為了更好的學生自主學習的實踐,我們是否更需要同場加映學校師長版本的新課綱高中學生自主學習開放空間論壇呢?這是一個邀請,深深的期待!
活動結束前的大合照

運用OST於學習的地圖

因各地的活動頗多,本地圖暫搜集至2016下半年。

活動照片

www.flickr.com

Facebook

Blog Archive